请注册或登录会员!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微信登录
图书分类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哲学,宗教
C.社会
D.政治、法律
E.军事
F.经济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语言、文字
I.文学
J.艺术
K.历史、地理科学
N.自然科学总论
O.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Q.生物科学
R.医药、卫生
S.农业科学
T.工业技术
U.交通运输
V.航空、航天
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Z.综合性图书
畅销榜>>
学习的格局
作者:黄静洁 来源: 浏览次数:814次 更新时间:2021-07-19

关于犯错的错误:孩子犯错可能是陷阱,妈妈不让犯错是更大的陷阱

 

对于孩子犯错,大部分家长的反应不外乎以下三种:

 

★ 立马站出来纠正孩子,生怕错误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

★ 指责甚至打骂,希望用惩罚让孩子长记性,以后可以不再犯错;

★ 无时无刻不绷着一根弦,希望堵死所有导致孩子犯错的源头。

 

对照这三种反应,我也是一路走来、一路感悟和学习的。2017 年,我在我的第一本亲子家教书《父母的格局》里,提出“让孩子在错误里多待一会儿”,希望家长让孩子体验一下犯错给自己带来的负面结果,由此引导孩子理解行为的因果关系,分析自己的错误,主动发现改正行为的方法和途径,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现在两年过去了,我在实践和学习中发现:这种理性看待孩子犯错的视角还是有一定的局限,因为它是从错误所带来的负面结果来考量问题的。现在,我又学到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就是采用思维工具来衡量错误中所包含的成功和失败的各种因素。这个新观念告诉家长,不犯错可能是失败,而犯错有可能是成功。

 

“有效犯错”:对孩子发飙前,务必要先做的一件事!

 

心理学家马努·卡普尔(Manu Kapur)是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又名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的教授,同时也是该学院“学习科学和高等教育”的研究项目主席。早在2006 年,卡普尔教授就提出了“有效失败”的新概念。 他把成功分为有效成功(productive success)和无效成功(unproductive success),失败分成有效失败(productive

failure)和无效失败(unproductive failure)。

从上面这张示意图可以看出,即使一个孩子把一项学习任务正确地完成了,这份成功还存在“有效”或“无效”的结果。有效成功就是真正有所收获的成功,而无效成功就是对未来没有起到任何推动意义的一种所谓的成功。

在这项学习科学的研究项目里,卡普尔教授把重点放在了失败上,他希望引导大家看到“有效失败”在学习中占据的重要作用。比如,当老师给一群学生布置课堂作业,让大家用模型搭出一座塔。有的孩子直接上网搜出最佳搭建方法,结果搭出了一座完美的塔;还有的孩子完全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创意,搭出了一座独一无二的塔,然而设计中却存在许多错误和瑕疵。那么比起前一种交出完美作业的孩子来说,后一种孩子花了更多的时间思考,但在搭建时犯了更多的技术错误,还可能拿到了较低的分数。可是在卡普尔教授眼里,虽然从短期结果来看,那些没有经过思考、按照网络构图搭出来的塔看起来更加完美,然而这个学习过程却被他视作“无效成功”;相反,那个犯了点技术错误的孩子经过一次有价值的思考和搭建,虽然拿了较低的分数,却属于“有效失败”,因为这个孩子学到了更多知识,收获了更多思考,在未来的设计中会有更多的突破。

在学习了卡普尔教授提出的“有效失败”思维模型后,我开始改变对孩子犯错的认知和反应,同时借用这个模式来和孩子讨论他的成功和失败。具体来说就是当孩子犯错时,我会首先在大脑里盘算一下,孩子这次犯错属于“有效失败”还是“无效失败”。如果是前者,我会立即和孩子展开讨论,把他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说出自己做对了什么,我也会明确表示我对他这次犯错过程里的“有效”部分的认同。如果是后者,我会推迟一点时间来与孩子讨论,好让自己的冲动情绪平复下来,在冷静分析之后,我才会对孩子的错误或失败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反馈。

前一阵去开小儿子的家长会,在出发前小儿子告诉我,他这次的体育课成绩得了C,我不解地问他问题出在哪里,他竟然告诉我自己不喜欢这位老师。于是,我去和老师聊了一下,立即发现了问题。原来小儿子与自己的好朋友被分到了一个班上体育课,于是两个孩子一有机会就躲在一边,随心所欲地“开小差”,听不到老师的指令,行动也就落后于集体,因此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提醒。回家后,我又从孩子这里了解到,在过去的几周里,他们两个小伙伴一直在忙着为诗歌朗诵会合作创作一首诗歌,于是在体育课上也就借机忘情地讨论起来。这时,我拿出了“有效失败”的思维模型和他一起讨论,让他看到:虽然他与小伙伴成功地蹭到了体育课上的一点时间来进行诗歌创作,但这样的“成功”却很可能属于“无效成功”,因为体育课的分数掉下来了,而且还失去了与别的孩子协作的机会,这当中也包括自己的好朋友,这一系列不良后果都会把自以为蹭到的时间变得“无效”。此外,我问小儿子,到了学年结束时,成绩单上的全年总平均分(GPA)里,语文课的5 分与体育课的5 分是否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落后的体育课成绩是否需要由其他科目来补上。这么形象地一比较,孩子自然地指着思维模型的四格方块对我说:“妈妈,我懂了。我们虽然讨论了诗歌写作,但这个属于‘无效成功’,甚至还为我们带来了负面结果。而体育课的掉分又变成了‘无效失败’,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获益,反而还拿了一个低分。”在接下来的四周里,小儿子和小伙伴约定,在体育课上各自行动,积极参与。他前几天告诉我,自己已经把所有落下的锻炼项目补上了,体育成绩也从C提到了B+。 他还说:“妈妈,别着急,学期开始才两个多月,你要相信我还有时间可以追上去。”事情进展到这里,我便可以把小儿子在体育课上所犯的错误称作“有效犯错”了,因为他从这个思维模型里领悟到,在错误的时间里做对的事,其结果亦是无效,甚至有害于自己的。这就是在错误中反思、在改正错误中所得到的进步。

通过用这样的思维模型来自我修正和训练,我和小儿子一起慢慢习惯了更理性、更辩证地来看待犯错。更重要的是,孩子不再害怕与我谈论犯错,甚至还会拿着自己犯过的错误来向我“邀功”,因为他觉得自己能分析错误,并由此改正错误,是值得大家为他鼓掌的。这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理性应对犯错所带来的良好结果,父母能够容错,孩子就能从错误中得益。

 

“踢猫效应”:对孩子的隐形伤害,其实是父母的思维困局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一旦孩子犯错成为事实,犯错所考验的对象就从孩子转向了家长。如果家长应对得好,犯错会成为孩子和父母皆大欢喜的好事,让孩子获益良多;如果家长处理得不好,就可能会发生意料不到的“踢猫效应”,导致一连串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及孩子的健康和生命。伴着孩子一路成长,我逐渐体会到:理性应对孩子犯错是家长面临的最大的教养挑战。为此,我为大家推荐三个应对孩子犯错的新思维。

 

1. 多多采用卡普尔教授的“有效失败”思维模型

“有效失败”的思维模型打印出来,和孩子一起看着图标,就像我与小儿子一起聊体育课那样,和孩子聊一聊怎么看待所犯的错误,一起发现错误中的“有效点在哪里”“无效点在哪里”。经常进行这样的沟通练习,孩子就不会害怕和家长谈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能帮助父母越来越平和而理性地看待孩子的错误和失败。

 

2. 带领孩子做两个思维导图游戏

准备两张白纸,教孩子画出两个思维导图。第一个思维导图模型叫“我改正不了”,第二个思维导图模型叫“我可以改正”。“我改正不了”思维模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圆。由于孩子不相信自己可以改正,所以放弃任何改正的努力和行动,于是错误就会重犯。这个圆预示着孩子很难走出恶性循环。在画这张导图时,让孩子说出他心里的顾虑和担忧。

“我可以改正”思维模型是一条从左向右上扬的直线,代表孩子有努力行动的意愿,并相信自己可以改正,所以会去思考如何行动,于是成功跳出了错误的循环。这个思维模型预示着孩子跳出恶性循环,离开不断犯错的思维环境。在画这张导图时,让孩子说出自己想要做的努力和改变。

家长越早和孩子玩这样的思维游戏,孩子就越能客观而理性地看待和分析自己所犯的错误。慢慢地,他会成为自己的老师,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到改正错误的方向。同时,这也是避免亲子之间发生矛盾的好办法,与其和孩子展开没有结果的口头和精神上的恶战,还不如与他一起做做思维导图,让他自己看到事情发展的脉络和改变的正确方向。

 

3. 不让孩子因为犯错而感到羞愧和恐惧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反复练习“有效失败”和“我可以改正”的思维模型时,就是在向孩子不断释放一个信号:不怕犯错,就怕不知错、不改错。由此,孩子对犯错这件事的态度就会变得越来越正向,也会越来越有能力预知错误将会带来的不良结果,从而尽早纠正自己的行为。

 

化解直接冲突:孩子犯错之后,关键在于亲子沟通技巧

 

除了改变我们看待孩子犯错的心态和眼光之外,我还建议大家多学习一些化解亲子冲突的窍门。我和两个孩子就有一个约定,如果他们在学校里犯了错,或者需要我帮助,必须第一时间写邮件给我,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需要我帮助的详细要求。我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是为了让孩子们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错误,然后用理性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这样就可以过滤掉犯错后带来的情绪压力;二是为了让我更了解他们的犯错过程,犯错后的想法,观察他们的思维逻辑,同时也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来平缓自己的焦虑,为直接面对孩子犯错的危机时刻做好心理和情绪上的准备。

记得小儿子上初二那年,他为了结交新朋友,加入了一个打游戏的微信群。可是不久就与其中一位同学因为游戏发生了冲突,两个人竟然在学校的更衣室里互相动手推搡,严重违反了校规。很快,我同时接到了小儿子和校长的邮件,小儿子在信中检讨了自己的行为,并在最后说,“妈妈,请你别担心,我已经邀请对方同学一起去见了校长,化解了矛盾,我们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而校长在邮件里说,“因为两个孩子能够及时承认错误,态度也非常好,所以我们决定不予追究”。就这样,孩子们用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这也是犯错带给他们的一份必不可少的生存能力。过了两天,我想找小儿子聊聊打游戏的事,没想到他主动告诉我,自己已经退出那个游戏群了。我问他以后打算怎么再交新朋友,他说自己决定组织一个阅读群,现在已经有几个小朋友想要加入了。没过几天,他又带回一个更大的好消息,他主动提出自己愿意每天早上8 点到8 点10 分为全班同学讲新闻,老师已经同意了。就这样,小儿子一讲就讲了整整一年,也由此吸引了更多朋友。

在我看来,小儿子的这次经历就是一次完美的“有效失败”,孩子从一次错误的冲突中领悟到了交友的规则,并勇敢地站到同学们面前,用自己独创的方式让大家了解自己,从而赢得了更长久的友谊和尊重。

 

容错机制:养育真正“乖”孩子的秘诀

 

一个学校和家庭是否存在良好的容错机制,对孩子的性格养成非常重要。因为当一个孩子下意识里害怕犯错时,他就会放慢尝试新事物的速度,大脑接受外界新事物的刺激也会越来越少。表面上看,家长为自己的“乖”孩子很少犯错而感到庆幸,但这样的“乖”却让孩子付出了成长的代价,让家长“收获”一个鲜少有勇气尝试挑战的人,一个在未来世界缺乏竞争力的人,因为没有犯错就没有人类的进步。

因此,在西方学校里,老师们会有意地制造一些学习项目让孩子们犯错,比如平时多出一些小测验让孩子们去试错,这样才能避免大考时犯下更大的错误。有些老师甚至把改错的红笔变成绿笔来修改学生的作业,因为他们认为红色代表错误和立即停止的信号,改用绿笔可以削弱孩子因为害怕犯错所带来的恐惧感。

你也可以参考红笔改绿笔的思路,在孩子犯错时做以下尝试:

1. 尽量保持语气平静和情绪稳定,最忌讳的是强压怒火,因为这样会让你变得更面目狰狞。

2. 在与孩子讨论问题时,减少或不用挖苦的语言,因为孩子的恐惧更多来自对大人负面态度的惧怕。想让孩子学会正确地对待错误,就要让他先放下对家长的恐惧,然后他才会有能力聆听家长的话,去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

3. 只要不是什么影响孩子人生或损害孩子健康的错误,都应该放手让孩子去试错。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对自己的错误有所担当,而这样的认错过程恰恰就是在培养孩子对犯错的正向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好品格。

上一篇:断舍离
下一篇:养育男孩

电话:010-80522028 传真:010-805220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乡观音堂文化大道一期南花园村168号2号展厅25号
版权所有:北京思得乐图书有限公司 京ICP备2001335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319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