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册或登录会员!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微信登录
图书分类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哲学,宗教
C.社会
D.政治、法律
E.军事
F.经济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语言、文字
I.文学
J.艺术
K.历史、地理科学
N.自然科学总论
O.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Q.生物科学
R.医药、卫生
S.农业科学
T.工业技术
U.交通运输
V.航空、航天
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Z.综合性图书
读者试读>>
城市居住空间

书号(ISBN):9787300270975  作者:孟翔飞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日期:2019-10 定价:
页数:0 开本:16开 中图法分类:
图书分类: 荐购人: 荐购时间:
  
  内容摘要
《城市居住空间更新与社区治理》通过对本溪、抚顺、阜新三个城市中9个棚改社区的跟踪研究,在总结基层社区治理成功经验及公共政策得失的基础上,结合社区治理模式的多元化创新,探索老工业基地城市空间更新与基层社区治理的经验和教训,为城市空间更新与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国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为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基层社区治理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读者试读




一、研究意义 21世纪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世纪。自1800年以来,全球城市人口数增长了200倍。 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的报告,伴随着城市化规模的空前扩大,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 31.6%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贫民区 ① 。如果不采取更加直接有效的措施解决贫民区的问题, 那么未来30年,全球贫民区的人口将达到20亿。 城市居住空间更新是贯穿于城市发展始终的一个世界性、持续性的“话题”。城市化自 身发展与工业化、现代化共同衍生出城市社会分化,体现为城市居民社会地位、经济收入、 生活方式、消费类型以及居住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城市分化,进而形成了城市社会的空间结 构。从城市发展史来看,自有城市以来就伴随着城市贫困人群。城市居住空间更新与基层社 区治理作为社会问题,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而逐渐凸显。无论是欧美发达国 家,还是正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都曾经或者正在面临来自贫民区的困扰。 “贫民区”是一个让很多人持隐晦、暧昧态度的词,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也是一个让很 多人不敢或不愿直面的问题。但是,联合国却开诚布公地明确界定了贫民区的含义。它指 出,贫民区是指那些由未达到标准或简易的临时房屋组成的,缺少供水、卫生或能源保障 等基础设施的,规模由10或15户到10万户不等的,具有“脏、乱、差”特点的人类居 住区。生活于此的居民,或者根本没有取得房屋所有权,或者取得了所有权,却不是全部 产权。对于房屋他们没有处分权,既不能出售,也不能将这些房屋用于抵押贷款 ② 。
城市化发展在引起人们对贫民住区文化、经济衰落和人口减少的广泛关注的同时,也 使人们注意到了许多实际存在的内城贫民住区。一旦“传统的”内城贫民住区□□一定的 规模,内城与城区其他脏乱地区的经济衰落就成了它的主要特征。内城人口的迁徙导致了 传统形式贫民住区的形成,使其成为“被遗弃的城市”。由于人和资本的撤离,这里出现 衰退并产生了贫困。 在地区性层面上,贫困和落后依旧是缺乏□□产业地区的主要特征。在这些地区,人 口数量和社会影响力降低―――经济萎缩、资金流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少有机会改善 城 市 居 住 空 间 更 新 与 社 区 治 理 2 他们在城市中心衰落前的状况,他们只能依靠有工作的亲戚和政府救济,而且,这些衰落 的工业地区或厂矿还在不断地萧条。此外,由于长期缺乏足够的环境控制,这些地区的环 境也在不断恶化。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指出,美国城市中少数民族集聚的贫民区是一种 社会排斥系统。“少数民族聚集的贫民区内对生命日复一日的残害构成了美国□古老及□ 沉痛的社会问题。数十年来,都市的社会危机,在不同种族及阶层隔离而居的内城具体呈 现,并成为政府公共政策的焦点及政治辩论的核心,此外,也提供了都市社会学特殊的研 究传统 ① 。”
贫民区与社会排斥的力量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贫困陷阱”―――贫困的恶性循环。 如果单纯地将城市贫民区归结为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将贫民区治理作为一个封闭的 系统,贫民区的状况将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 很多人认为,全球化与经济发展能够消解空间的隔阂。然而,人们居住空间的分化依 然突出。不同的社区环境能够产生不同的社会现象,如犯罪、邻里关系、社交网络、就 业、基础设施等。城市社区的标签化作用越来越凸显。尽管各国政府都在努力消除人们对 贫民区的歧视,但是在全球范围内,隔离社区的出现与存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缘于 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媒体以及消费者的共同利益与逐利行为的结合而产生的“门禁 机器”(gating machine),依然会在未来促进隔离社区的发展。中国的隔离社区及其带来 的城市空间分化,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在 城市的边缘(城乡接合部),逐渐形成了“城中村”。在传统的工业城市,美国称作“锈 带”的城市地区,人口的减少和产业的衰退催生了低收入的产业工人聚集区,称作城市 “贫民区”。因居民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里,中国东北方言称其为棚户区。 中国的棚户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贫民区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表现为都与产业衰 退相关联,这是贫民区产生的经济背景;不同在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贫民区里居住的大多数 是少数民族,而中国的棚户区里居住的大多数是低收入且年龄偏大的传统产业工人,与民 族关系不大。中国的棚户区的产生,与经济体制的变迁密切相关。 随着苏联的解体,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马 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断言了资本主义由于其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经济社 会矛盾,必然走向灭亡。马克思还断言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在社会主义国家 中,工人阶级是统治阶级,是“主人”。对于中国东北棚户区居民来说,“工人阶级”是一 个自豪的称谓。 麦克?布洛维(M.Burawoy)坚持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的观点,针对传统 社会主义阵营的各个国家的市场转型,提出了“第二次大转变”(The 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的论断,即将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东欧和东亚各国急剧向市场经 济转轨,称作“第二次大转变”。在第二次大转变中,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具体 的、历史的分析。曼纽尔?卡斯特认为,这些问题丰富了都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传统工人阶级作为一个既存的社会群体仍然存在,他们随着经济的市场化,逐渐被社会“排斥” 到了一个边缘的空间―――棚户区。在我们访问的棚户区内,几乎很难找到原来工厂干部的 □ □ 章 导 论 3 影子了。居民们说,“他们(干部)早就搬走了”,“凡是带‘长'的都搬走了”。“在转型 中的中国社会,产业工人阶级是个客观的存在,关键是如何看待他们在市场社会中的重构 与演变 ① 。”遗留、遗忘也是一种社会排斥。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既需要一个理论立场,也需要一个理论视角。理论立场就是作为研 究者是不是站在了工人阶级之中,站在了棚户区居民的立场上。类似这种底层社会的研 究,需要扎根于底层之中。理论视角,就是如何从更全面、更科学的视角看待一个具体的 涉及工人阶级“生活世界”的问题。 经济形态决定了就业结构,而就业直接影响着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未来的经济有人 称为服务经济,有人称为虚拟经济,还有人称为网络经济。无论采用何种称谓,未来的经 济都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形态。丹尼尔?贝尔(Daniel Baer)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 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于1973年出版。书中他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一 概念至今仍广为流传。他认为,旧的工业社会必将被现代工业社会取代。现代工业社会正 在进入一个以信息和服务为基础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贝尔的描述中,“后工业社会”始于 20世纪40年代,由制造业完成向服务业转型,新技术主导型工业将成为核心,不断涌现 出新技术精英,社会进行重新分层。具体表现为:城市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进一步强化 了城市的中枢管理职能;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和数据通信网络的全面覆盖 所形成的物质机制作用下,城市的经济状态和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大变革。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形态。过去我们引以为豪 的钢铁工业逐渐走向了衰落,某钢厂的工人形象地说:“1吨钢甚至卖不到白菜的价格。” 传统的煤炭、冶金、化工产业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正在逐步被新兴的产业所取代。在这 种经济形势下,传统的产业必然会衰落,进而引发“城市的收缩”。中国从事传统产业的 工人在20世纪90年代就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下岗失业。工人阶级的地位和生活水平迅速 下滑,甚至到了危机的边缘。 工人下岗 ② 失业,丢掉了饭碗,再就业的岗位又十分有限。其经济地位的下滑必然导 致社会地位的边缘化,有些人再也不认为工人是创造财富的主人了。 产业的衰退,工人阶级的边缘化,自然会波及城市,波及城市居住空间的改造与更 新,传统的城市正在面临着挑战。“鬼城”是对一些衰退城市的形象称谓。透过辽宁典型 棚户区的个案,能够看到内城贫民住区的一般特征,进而透过贫民住区看到整个城市状 况,看到城市发展的一般与特殊。透过城市我们可以看得更远,可以透视到整个国民经 济。跟踪城市居住空间改造与基层社区治理的轨迹,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居住空间的更 新,更主要的是“更新空间”对接了“更新生活”,类似于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Claude Lévi-Strauss)社会共同体的概念 ③ 实现底层叙述与宏观叙事有机结合。
更新城市居住空间,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激活城市空间社会,提升了城市品质。解 决低收入居民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是中央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辽宁省大规 城 市 居 住 空 间 更 新 与 社 区 治 理 4 模的棚户改造工作始于2005年。截止到2009年,城市集中连片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已基本 完成,工作重点也由专项棚户区改造转向棚户区改造与住房建设保障并重。经过近5年的 不懈努力,累计2 91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得到改造,回迁楼建筑面积达4 402万平方米; 70.6万户的211万棚户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及生活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 改善,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率超过10%。2009年以后,辽宁省的棚改工作开始由“改 造”转向内城整体更新,棚改的后续问题成为工作重点。巩固棚改成果,将城市空间更新 与基层社区治理结合起来,在改善城市贫民居住条件的同时,加强社区功能建设,使棚户 区改造融入城市总体发展成为新时代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围绕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住得 好、住得稳”的建设目标,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对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展开检查,推进 解决棚改新区住房的土地使用证、产权证、消防验收等遗留问题;确保低保户、特困户的 特殊援助政策落实;推动居民就业增收;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 作模式,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等问题的落实。 辽宁棚户区改造的成功经验,引起来自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专家的高度关注。 Anaclaudia Rossbach是专门研究低收入人群住区问题的世界银行顾问。她对不同国家贫 民窟改造进行过考察研究。印度曾经于2009年启动一项专门解决城市贫民问题的RAIN 计划;墨西哥也曾经于20世纪90年代试图通过引入私人资本的办法,兴建大量住房提供 给贫民窟居民。这两项尝试终因资金短缺和规划不当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国辽宁省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高效率地推进了棚户区改造。棚改居民的户均居住 面积从改造前的41平方米扩大到57平方米,提高了39%;改造后的人均住房面积更是由 原来的12.27平方米增加到20平方米,提高了60%。 Anaclaudia Rossbach认为:“在很多新兴国家,住房政策被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 政策。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如中国、巴西和墨西哥都在政策层面来解决城市穷人的安置问 题。这些国家要么把住房视为一种商品,要么视为一种社会福利机制,要么两者合而为 之,但都认为满足住房需求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机制 ① 。”“中国的棚户区改造实践,体 现了对贫困人群住房、收入和利益的保障 ② 。”
住上新楼房的棚户区居民欢欣鼓舞。这些曾为共和国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产业工人,以 一生经历了两件大事来形容棚户区改造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件是土改,另外 一件是棚改;土改让他们分得了土地,当家做了主人,棚改使他们住上了新楼房,享受到 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③ 。
城市居住空间的更新将历史遗留的问题(体制转型、产业升级)与空间的改造、更新以及社区、社会生活的重建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棚户区改造是一个空间的概念,破旧 的“空间”被推倒了,脏乱差的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历史的遗留问题得到了解决,一 个崭新的现代化的居住空间得以重建,改变了居民的生活状态,完成了向现代文明社会的 跨越。其次,棚户区改造又是一个社会概念,体现了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实现社 会公平。同时,辽宁的棚户区改造又是一个“奇迹”,如此大规模的城市贫民住区改造是 世界罕见的民生工程。 □ □ 章 导 论 5 从2005年至今,中国□早的一批棚改社区已经走过十几年的改革之路。当改革带来 的激动与喜悦渐渐消退,老百姓所说的“新鲜感”已不在,来自棚改“新社区”的新问题 不可避免地摆在各级政府和棚改居民面前,需要运用新的发展理念,科学面对由棚改引发 的城市更新更广泛领域里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早期的棚改区住房以及基础设施都开始进入 维护期,随之产生了维护和维修费用问题,城市居住空间整体更新应当引起相关各方面的 高度关注。部分棚改区居民从改造伊始的中年步入老年,对于老龄化社会所需要的特殊保 障的需求凸显,另一部分“新棚区”居民在改造后逐渐游离于政策关注之外,被边缘化的 隐忧近在咫尺。棚改居民迁入新社区之后,相对于并未增加的收入,生活成本逐年增加所 造成的生活压力问题日益严重。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即使实施了短期的脱贫计划,其中的 许多人仍“非常容易”再次陷入贫困。任由这种趋势发展,棚改社区部分居民“返贫”将 是一个很紧迫的威胁。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充分重视,并被及早解决,中国引以为豪的 “棚户区改造”的成绩将会受到影响,这些棚改“新社区”极有可能再次成为新的城市贫 民住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二、文献综述 为解决城镇危旧住房问题,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中央政府推出棚户区改造这一民 心工程。这项工程不仅涉及搬迁、改造等复杂工作,还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配套压力,因而 难度极大。从2005年起,在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过程中,东北三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 了大规模的棚区改造工程,这同时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庞大的安居工程;2009 年,又开始了对国内煤炭采空区、林场、农垦及华侨农场中的棚户区进行大规模改造的工 程。“截止到2013年,虽有累计320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得到改造,但这一成果与改造约 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距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 城镇化要求还相去甚远 ①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 (□□□〔2014〕36号)的要求,各地区以前瞻性和科学性为指导,编制并完善了2015― 2017年棚户区改造规划。本项目从文献来源、文献内容角度对棚户区改造问题进行分析。 (一)棚户区改造研究文献资源来源分析 1.数据来源 本项目以清华同方公司研发的中国知网(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为统计源,该数 据库具有文献量大、收录全面、检索途径多等优点。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 11月30日,检索主题为“棚户区改造”,文献来源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 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 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共计13 672篇。 2.分析方法与指标内容 采用文献计量法,从数据库中设定主题,并设置发表时间、来源等字段内容,对各项 城 市 居 住 空 间 更 新 与 社 区 治 理 6 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相关数据。 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共收录13 672篇主题为 “棚户区改造”的文献,平均每年约2 734篇。具体文献量详见表1 1。


电话:010-80522028 传真:010-805220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乡观音堂文化大道一期南花园村168号2号展厅25号
版权所有:北京思得乐图书有限公司 京ICP备2001335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319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