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2:自由的孩子更自觉
作者:睿雪 来源: 浏览次数:1568次 更新时间:2018-11-14
遵循自然养育法则,让孩子自觉成长是许多父母的期盼。要实现这个愿望,必须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与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对于对2~7岁的孩子来说,良好的自控力有助于他们专注地做任何一件事,无论是学习,还是游戏。可以说,自控力是孩子自我成长的秘密武器,也是父母省心的秘密。
什么是自控力呢?它指的是一个人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能力。自控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抑制冲动的行为,让自己保持冷静、理智;二是克服不利于自己的情绪,如恐惧、犹豫、懒惰,从而战胜自己,不断进步。
自控力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时时刻刻影响孩子的成长。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孩子培养自控力,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觉成长。
孩子2岁前还不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他们饿了会哭着要吃的,困了随时随地都能睡觉。但2岁之后,自控力开始萌芽。研究表明,一个2岁多的孩子在被允许触摸某件物品之前,可以等待4分钟左右。这种等待就是自控力的表现。
随着认知能力不断发展,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3岁左右),有了基本的道德感。当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违反了道德时,就会产生害羞感和负罪感。而当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按照规范去做,并且得到父母的肯定时,他们会为自己感到骄傲。
对于2~7岁孩子的父母来说,最头疼的事情并不是孩子智商不高、情商不够,而是孩子正处于人生头一个叛逆期,怎么管都管不住,管得越多越不听话,打骂、吼叫都无济于事。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孩子的自控力不强。相比智商和情商,自控力对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更大。而自控力应该从孩子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因为自控力在这个时期萌芽,这时形成的自控力会对孩子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7岁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同时内心脆弱。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主要建立在父母对他们的评价之上。如果父母经常给孩子消极的评价,如批评孩子,就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这十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因此,在培养孩子自控力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坚持正面管教的原则,多陪伴孩子,用鼓励、肯定、表扬等积极、正面的教养方式,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强化孩子好的行为表现,让孩子形成好性格、好习惯。这会让孩子更容易学习自控力,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什么是自控力呢?它指的是一个人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能力。自控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抑制冲动的行为,让自己保持冷静、理智;二是克服不利于自己的情绪,如恐惧、犹豫、懒惰,从而战胜自己,不断进步。
自控力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时时刻刻影响孩子的成长。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孩子培养自控力,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觉成长。
孩子2岁前还不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他们饿了会哭着要吃的,困了随时随地都能睡觉。但2岁之后,自控力开始萌芽。研究表明,一个2岁多的孩子在被允许触摸某件物品之前,可以等待4分钟左右。这种等待就是自控力的表现。
随着认知能力不断发展,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3岁左右),有了基本的道德感。当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违反了道德时,就会产生害羞感和负罪感。而当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按照规范去做,并且得到父母的肯定时,他们会为自己感到骄傲。
对于2~7岁孩子的父母来说,最头疼的事情并不是孩子智商不高、情商不够,而是孩子正处于人生头一个叛逆期,怎么管都管不住,管得越多越不听话,打骂、吼叫都无济于事。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孩子的自控力不强。相比智商和情商,自控力对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更大。而自控力应该从孩子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因为自控力在这个时期萌芽,这时形成的自控力会对孩子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7岁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同时内心脆弱。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主要建立在父母对他们的评价之上。如果父母经常给孩子消极的评价,如批评孩子,就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这十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因此,在培养孩子自控力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坚持正面管教的原则,多陪伴孩子,用鼓励、肯定、表扬等积极、正面的教养方式,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强化孩子好的行为表现,让孩子形成好性格、好习惯。这会让孩子更容易学习自控力,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