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册或登录会员!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微信登录
图书分类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哲学,宗教
C.社会
D.政治、法律
E.军事
F.经济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语言、文字
I.文学
J.艺术
K.历史、地理科学
N.自然科学总论
O.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Q.生物科学
R.医药、卫生
S.农业科学
T.工业技术
U.交通运输
V.航空、航天
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Z.综合性图书
畅销榜>>
垂范
作者:史全伟 来源: 浏览次数:1710次 更新时间:2020-09-04
在一架从西安飞往延安的飞机上,几个人正用俄语进行交流。
当飞机飞到延安上空时,一位50多岁、身着苏联红军军服的将军从座位上站起身,以苏联人特有的豪放将双手摊开,紧紧地将一位年轻的军官搂进怀里,激动地说:“乌啦—延安!”
那位年轻的军官很激动,也很兴奋。他将额头抵在舷窗上,目不转睛地俯视着机翼下面的一切:那起伏的黄土高原,那在画报上早已见过的宝塔,那蜿蜒的黄土大道,那一孔挨一孔的窑洞??
“呃,那是王家坪,那是枣园。延河封冻了,像条银蛇??”老将军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
“阿洛夫将军,您到过延安?”年轻的军官很惊奇。
“到过,到过,我这回是故地重游了。谢辽沙,延安可是个土得出奇的地方。你回来后,生活上会变化很大,可以说,一个在天上,”他用手指向头上指指,又把手掌向下压压,“一个在脚底!中尉同志,你要有思想准备呀!”
另一位身穿西装的中年人说:“阿洛夫将军,你过虑了,谢辽沙中尉是毛泽东的儿子,他怎么会吃苦呢?”
“米尔尼柯夫大夫,你错了!”阿洛夫将军以教训的口吻说,“你完全错了!你不了解毛泽东!”
飞机上用俄语交谈的这些人是谁呢?
原来,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由于积劳成疾,得了一种怪病:身心不能紧张,一紧张便头晕目眩,四肢发颤,大汗淋漓??当时国内的医疗条件有限,周围的大夫也诊治不出病因,尽管想尽了办法,也无法使毛泽东的病情有所好转。大家束手无策,只好向苏联求助。
后来,苏联拍来电报称,斯大林亲自指派了苏联红军将军级外科医生阿洛夫和内科医生米尔尼柯夫到中国来,近日即可飞抵延安,同行的还有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载着苏联专家和毛岸英的飞机从莫斯科起飞,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郊区的机场降落,换小飞机飞往西安,再从西安秘密飞向延安??
毛泽东的儿子怎么成了谢辽沙,而且成了苏联红军的中尉军官呢?这还得从18年前说起。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开完“八七”会议,毛泽东回岳父杨昌济先生的老家湖南板仓,看望先期回板仓的夫人杨开慧和3个儿子。没待几天,他便踏上征程,去发动和领导“秋收起义”了。
当时,长子岸英才5岁,次子岸青3岁多,三子岸龙刚出世。为了革命,毛泽东别妻离子,从湖南登上了井冈山,点燃了燎原的“星星之火”。
1930
10月,毛岸英与母亲一同被捕。杨开慧牺牲后,毛泽东十分惦念3个孩子。在中共地下党的努力下,找到了毛岸英三兄弟,历尽艰险,将他们秘密送到上海,安排到大同幼稚园。不久,毛岸龙因患细菌性痢疾逝于上海。后来,毛岸英兄弟在上海四处流浪,住在破庙里,靠卖报赚钱糊口,还经常到外白渡桥推车,备受欺凌。毛岸青还被巡捕、特务打成了脑震荡。后几经周折,直到1937年年初,他俩才由党组织送到了苏联。在那里,他们接受了正规的教育和训练。
在延安的毛泽东十分关心远在苏联的两个儿子的成长。
1939
年,毛泽东接到儿子的来信,十分高兴,立即回了信。在来往的信件中,毛泽东具体指导儿子的学习。他谆谆教导儿子:“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毛泽东不仅关心儿子在知识方面的长进和发展,更关心他们思想方面的成长。他夸奖儿子:“你们长进了,很欢喜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同时,他也严厉地告诫儿子,“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欢喜你们,望你们更好。”
 1941
年年底,按照联共(布)中央的规定,苏联老师建议毛岸英加入苏联国籍。毛岸英坚决不同意。在战争最艰苦的时刻,他写信给斯大林,坚决要求上战场。在苏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曼努意尔斯基将军的帮助下,他先后到苏雅士官学校快速班、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并于19431月加入联共(布)(1946年回国后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军校毕业后,毛岸英获得中尉军衔,被任命为坦克连的党代表,参加了苏军的大反攻。战斗中,他英勇击敌,不怕牺牲。在毛岸英回国前夕,斯大林接见了他,送给他一支手枪,作为他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最高奖赏??
飞机终于降落在延安简易的机场上。站在跑道边的毛泽东以及欢迎的同志马上迎上前去。
从飞机上第一个出来的便是毛岸英。尽管有18年没有见过父亲,但这些年来,毛岸英从父亲寄到莫斯科的照片以及电影、画报上已无数次地看到过父亲的魁伟形象。这天,他一下就认出了父亲。
父亲这么忙,天这么冷,又有病在身,还亲自到机场来,毛岸英几乎是从飞机舷梯上滑下来一般,飞奔到父亲跟前。
毛泽东迎上前去,张开手臂,紧紧地抱住儿子,凝视着比自己个头还高的儿子,第一句话是:“你长得这么高了!”毛岸英以苏联式的奔放热情,紧紧地搂着父亲,不断地呼喊着:“爸爸、爸爸,我多想你啊!”听着儿子亲切的呼唤,毛泽东的眼睛湿润了,轻轻地说:“我也一样地想你啊!”
毛泽东仔细打量着儿子:脚蹬牛皮靴,身穿苏军呢子大衣,那英俊秀气的面庞上,特别是开阔的眉宇间,既有母亲杨开慧的影子,也有父亲的遗传特征—天庭饱满。儿子也盯着父亲,见父亲穿着一身又肥又大的土灰棉衣,操着那一口改不了的韶山土话,觉得既好笑,又亲切。
父子俩在别人的眼里,一个是洋得潇洒,全副戎装,英姿飒爽;一个是土得出奇,一副陕北农村干部的打扮。
苏联专家经过会诊,得出的结论是毛泽东的病情由长期操劳过度、负担繁重、精神过于紧张所致,嘱咐他只要注意休息,让精神缓和下来,加上药物治疗,就可以恢复。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除了苏联专家的治疗,阔别了18年的儿子回到自己的身边,这比任何特效药都有疗效。毛泽东的病很快痊愈了。
回到延安后,19462月,毛岸英被安排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
当时,中央机关经常组织干部参加修公路、开荒、收庄稼之类的义务劳动。每当这时,毛岸英毫不惜力,常把外衣一脱,十分卖力地干起来。休息时,他又常常讲一些幽默的故事,逗得大家捧腹大笑。许多年轻人,尤其是一些从国统区过来的女大学生,见毛岸英人好,肯助人为乐,又有幽默感,都要求跟他在一个小组。为了调剂生活,延安的周末常举办舞会。毛岸英不仅会跳舞,而且很着迷。他身材高大,又有身份,常常有一些年轻漂亮的姑娘往他身边凑。当时驻延安的美军联络组组长包瑞德上校也趁舞会之机,借与毛岸英有英语共同语言之便缠着他,问这问那??毛岸英不知道此人有其他居心,还以为两个人是一见如故的朋友。
起初,毛泽东对儿子的衣着,对儿子说话手舞足蹈、比比画画、耸肩吐舌,只是默默地瞟去两眼,后来,他终于忍不住了。他先是让毛岸英脱下苏军制服和大皮靴,换上自己穿过的旧棉衣棉裤和江青用边区纺的粗毛线织的毛背心、毛袜子,不多久,又让儿子从自己身边搬到中央机关住。
一天,他突然问毛岸英:“你吃什么灶?”
毛岸英如实地回答:“中灶。”
毛泽东一听便生气了,责问儿子:“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跟战士一起吃大灶!”
虽然毛岸英肠胃有毛病,但仍愉快地听从了父亲的劝说,改吃大灶。一个受欧式教育、习惯了吃西餐的人,从吃面包、喝牛奶到啃小米窝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
接下来,毛泽东又开始教儿子如何待人接物。他说:“你回到了国内,要按照国内的习惯方式来生活,不仅是吃饭、穿着,其他也应该按中国的传统方式和人们交往。”稍微停顿了一下,毛泽东接着说,“你先去探望老同志,见了人不要没大没细(小)的。年纪大些的,你喊伯伯、伯母、叔叔、婶婶;最老的要喊爷爷、老爹爹、老奶奶;跟你差不多大的,或者喊哥,或者称同志,不要随便喊人家的名字。”停了停,毛泽东又说,“都是参加革命好多年的,他们对革命有贡献,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要多向他们学习。”
听了父亲的教导,毛岸英便逐个地去窑洞看望老一辈的革命者。对老同志,他尊重、有礼貌,大家开始喜欢并称赞他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好青年;跟同辈青年交往,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神采飞扬,而是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
后来,毛泽东又让毛岸英深入社会这个大课堂,拜工农为师,上“劳动大学”,向实践求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让儿子到工厂学习管理生产,接受工人阶级的教育。
1947
108日,毛泽东在给毛岸英的信中教育儿子:“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毛岸英十分珍视父亲在这封信中关于人生、事业的教诲,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不仅对20多岁的儿子这样严格要求,即使对几岁大的女儿,毛泽东也不例外。
毛泽东对儿女是极富怜爱之情的。他共有过10个子女,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幸存下来的只有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及李敏、李讷两姐妹。毛泽东自投身革命以来,大部分生涯都处于动荡之中。毛岸英、毛岸青兄弟早年失散,1940年,李讷降生后,李敏又赴苏联与贺子珍团聚,年近半百的毛泽东渴望得到儿女亲情的慰藉,因此,他再也不忍心让李讷离开自己,尽管工作繁忙,也没把她送进保育院,而让她在自己身边长大。李讷小时,记不得多少次,毛泽东在紧张工作之余,抱着她,轻轻拍打着她的后背说:“娃娃,我的好娃娃,乖娃娃??”每当这时,李讷就用小手搂住父亲的脖子喊:“爸爸,我的小爸爸,乖爸爸??”然而,毛泽东从来不允许李讷在生活上有丝毫特殊。
1947
年,胡宗南率大批军队进犯陕北,陕北的粮食供应非常困难。一天晚饭后,毛泽东嘱咐阿姨:“以后,你就带李讷吃大食堂吧。”
大食堂的伙食是一天两顿水煮黑豆,连皮都不去,大人吃了胀肚子,放屁放个不停,小女孩儿怎受得了呢?卫士长忍不住劝道:“孩子才7岁,还是跟妈妈一起吃吧。”
毛泽东的手臂弯着,大手由里往外一挥:“陕北老乡的娃娃吃黑豆一样长得壮。你不要说了。”
毛泽东说定了的事,不会轻易更改。阿姨第二天便带李讷去和战士们一起吃大食堂。每到开饭的时候,小李讷也像战士们一样,自己拿着小碗,打一碗饭、一份菜。最困难的时候,甚至一个多月天天吃黑豆。
李讷生得天真活泼,特别机灵。有一天,她悄悄问毛泽东:“爸爸,我的牙齿很黑吗?”
毛泽东兴致勃勃地逗她:“张嘴,张嘴让爸爸瞧瞧。”
她望望四周,皱紧眉头,十分忧愁地说:“我也是天天吃黑豆??”
毛泽东明白了,自己刚才和一名警卫战士开玩笑说:“朱老四同志,你的牙齿怎么这样黑呀?是不是吃黑豆吃的?”说着,毛泽东自己先笑了,大家也跟着大笑。朱老四爱抽烟,牙是烟熏黑的。朱老四一乐,冷不防“噗”一声放了一个屁。
“噗—?不是吃黑豆吃的啊。”毛泽东趁势逗乐。小李讷在旁边没笑,悄悄吮吮牙。谁知她有了心思,当了真。
李讷朝爸爸张开嘴,露出缺了门牙的两排洁白小牙。毛泽东把女儿抱在怀里,轻轻拍着她说:“我的娃儿,黑豆怎么能把牙齿吃黑呢?爸爸是跟叔叔开玩笑的。黑豆是好东西,营养价值高,越吃,牙齿长得越白、越结实。”
就这样,才7岁的李讷在生活上就同叔叔阿姨们画起了等号,每天同大人们一起在大食堂就餐,随部队风餐露宿。她与大人们一样,常常举着一个小搪瓷碗,排队从大锅里分得一份黑豆,同大人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嚼着、咽着。
如果说战争年代条件太艰苦,小孩子只能随遇而安,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条件大为改观,毛泽东总该对小女儿有些照顾了吧!其实不然,一次,阿姨要求毛泽东带李讷一起用餐时,毛泽东断然做着手势:“不要跟我,还是跟你,你带她一起吃大食堂吧。” 平日里,毛泽东仍然不允许家人与他同餐共桌。
李讷和李敏考上大学后,继续过着与工农子弟画等号的生活。她们吃住在学校,同普通群众的子女一起,七八个人住一间宿舍,睡上下铺,吃一样清淡的伙食,一样下乡参加劳动,一样回家挤公共汽车。只有到了周末,大家都可以回家的时候,她们才能得到回家见见父母的机会,而就是在这种时候,她们一般也照例去机关食堂就餐??
父母对子女有舐犊之情,同时父母又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毛泽东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实践在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上。他希望青年做到的,首先要求自己的子女做到。他所耕种的“教子实验田”,于小家虽无五谷丰登,于大家却是功德垂范。


饮食上的最高享受


毛泽东的饮食太简单了,有时近乎艰苦。在吃的方面,毛泽东一直提倡大众化,反对搞特殊,反对铺张浪费。他平时的最高享受就是吃一碗红烧肉。他喜欢蘸着辣椒等佐料吃红烧肉、肘子肉,而且特别爱吃肥的部分。在他看来,能有一顿红烧肉吃就是大补了。现在很多人听了,也许难以置信。
解放战争时期,打沙家店,毛泽东三天两夜不出屋、不上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歼灭了国民党整编第三十六师,俘敌6000余人。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对身边的李银桥说:“银桥,你想想办法,帮我搞碗红烧肉来好不好?要肥点儿的。”
“打了这么大的胜仗,吃碗红烧肉还不应该?我马上去!”李银桥说。
毛泽东疲倦地摇摇头:“我不是那个意思。这段时间用脑子太多,你给我吃点儿肥肉,对我脑子有好处。”
李银桥搞来一碗红烧肉,毛泽东深深吸着香气,赞叹道:“真香哪!”他抓起筷子,三下五除二,吃个碗底朝天。
毛泽东放下碗,见李银桥目瞪口呆地站立在一边,忽然孩子气地笑了:“有点儿馋了。吃点儿肥肉对我有好处,补补脑子??打赢了,我的要求不过分吧?”
“不过分!主席要求的太少了,太低了!”李银桥眼圈一下子红了。俘敌6000余人,他只要求吃一碗红烧肉!
“不低了。战士们冲锋陷阵,也没吃上红烧肉呢。”
自此,李银桥等卫士们知道毛泽东爱吃红烧肉,吃红烧肉是为了补脑子。每逢大战或者毛泽东连续写作几昼夜,卫士们便千方百计替他搞一碗红烧肉。
1947
年,粮食短缺,官兵们天天吃煮黑豆,吃得人人胀肚,没完没了地放屁。毛泽东生活也很苦,但在困难环境中,仍然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等大量文章。看着他常以手抚额用力揉搓,工作人员们心里很急。粮食都吃不到,去哪里搞红烧肉啊?
幸亏贺龙托人从河东捎来一块腊肉,李银桥忙叫炊事员炒了一小碟给毛泽东补脑子。
腊肉端上桌,毛泽东问明来历后,便叫李银桥撤下去,说:“你们想叫我吃下去,可是我怎么能吃得下去呢?”
李银桥争辩说:“这是为了补脑子,为了工作,可不是为了享受。”
“脑子是要补,可是也要讲条件,条件不同,补脑子的方法也不同。银桥啊,你给我梳梳头吧。”接着,毛泽东给李银桥讲黑豆有营养,蛋白质足够脑子用,梳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把有限的营养首先补充给脑子。
那块腊肉以后再没有人动过,一直保存到新年前,用来款待了由华东赶来开会的陈毅司令员。
毛泽东说补脑子要讲条件,可是到西柏坡后,条件好了,他也没什么改变。
1948
年,九月会议期间,卫士们给毛泽东做了两次红烧肉。见毛泽东很劳累,卫士们便想方设法要搞点儿好的给毛泽东吃。为了变变花样,卫士们曾出去打斑鸠给毛泽东吃。
知道了这一情况后,毛泽东嘱咐卫士们:“你们不要为我吃的东西费力气,一个星期给我吃两次肥肉,那就足矣。”
此后,卫士们就照他的吩咐,每星期保证让他吃上两顿红烧肉。
济南解放了。当毛泽东挥着攻克济南的电报告诉卫士们时,一个卫士调皮地将其与红烧肉联系了起来:“主席吃了红烧肉,指挥打仗没有不赢的。”
毛泽东指挥气势磅礴的三大战役,那是用了多少个不眠的日日夜夜啊!工作人员们都担心他的身体熬不住,商量着如何保证他的饮食,但他提出了自己的“最高”要求:“只要一星期给我保证两顿红烧肉,我肯定能打败蒋介石!”工作人员照他说的办了,他也果真彻底打败了蒋介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国内建设之中,往全国各地跑的次数也多了。1953年,毛泽东在杭州住了3个多月,主持起草了我国第一部宪法,还以极大精力关注农村和农业生产。
这段时间,毛泽东下乡多,写东西也多。他写东西和指挥打仗一样,不分昼夜。这时,他吃饭总是很随便,要一催再催才喝一些麦片粥或吃一些挂面,这都是卫士们在电炉上给他做的。只有一条:每隔三四天,要给他来一碗红烧肉,而且要肥点儿的。
毛泽东爱吃红烧肉,但并不是一味地越肥越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他要吃红烧肉时,工作人员尽量不让他吃太肥的,而是给他吃烧肘子肉。随着年龄的增长,保健医生考虑到毛泽东年事已高,肥肉、鸡蛋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对他不合适,于是菜谱中就很少出现红烧肉了,但毛泽东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找卫士长:“我不要他的菜谱,你去给我搞一碗红烧肉来!”保健医生徐涛几次找毛泽东“论理”,但都被毛泽东驳得哑口无言。毛泽东说:“人们要求生活更美好,可是你们医生饮食又搞了那么多限制,什么胆固醇又高了,油又多了,鸡蛋又限制了,这不是矛盾吗???胆固醇是人体内存在的,必定也有用处,把它降得太低,就不会有别的问题吗?”
如果好长时间没有红烧肉吃,毛泽东便会亲自到厨房,诙谐地说:“怎么,是不是最近张飞没赶集了?”遇到这种情况,炊事员就给他做一碗,解解馋罢了。有一次,他这个“最高”要求由于江青的干涉未能满足,他竟发火了。一个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因为想吃一碗红烧肉而大发雷霆,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在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硬是带头7个月不吃肉,在饮食上连这一点点的“奢华”之处也给省略掉了。他常常以白水煮面条,或是一盘马齿苋就一顿饭,或是一盘炒菠菜来支撑一天的工作。
毛泽东为什么爱吃红烧肉呢?根据他的解释和他身边工作人员的分析,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从生理上看,吃红烧肉可以起补养作用,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讲,可以“补脑子”;从消费和政治上看,这是大路货,不是山珍海味,好解决,老百姓改善生活也可以这样做,和人民群众相比,不算脱离群众,如果是山珍海味,就是两回事了,因为老百姓是吃不上山珍海味的。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继往开来成大道

电话:010-80522028 传真:010-805220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乡观音堂文化大道一期南花园村168号2号展厅25号
版权所有:北京思得乐图书有限公司 京ICP备2001335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319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