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中华经典藏书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1631次 更新时间:2018-08-14
一、栖守道德,毋依权贵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注释
道德:人们应遵守的礼仪和规范。依阿:依附,迎合。达人:指心胸豁达的人。物外之物:泛指物质以外的事物,即道德修养和精神生活。身后之身:指人死后的名声。毋取:勿取,不取。
译文
坚守道德的人,只是寂寞一时;依附权贵的人,却会凄凉万古。胸襟开阔的人,重视物质意外的精神生活,又顾及死后的名声,宁可忍受暂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点评
人生要立意高远,才能摆脱世俗的窠臼。所谓“物外物,身外身”,是对物质生活乃至生命本身的超脱。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乃至声色犬马,往往使人忽略物质之外的另一面风景。
古人相信世上有比祸福荣辱更永恒甚至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仁义之道。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文天祥就义前写道:“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所以,坚守精神价值的人,往往能够承受一时冷落。至于魏忠贤那样结党营私、弄权一时的佞臣,只会落得身首异处凄凉万古的悲惨下场。
我们常说,精神上的充实与完善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今社会,常常让人偏重于物质上的追求,而忽略了道德修养和精神生活,而这些,恰恰更值得我们去坚守和追求。
二、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注释
涉世:经历世事。点染:绘画时点缀景物渲染色彩,这里指对社会不良习气的沾染。机械:比喻人心机诈,城府高深。练达:比喻阅历丰富而通达世情。朴鲁:朴实鲁莽。曲谨:拘束谨慎。
译文
刚踏入社会的青年,因为阅历有限,沾染的不良习惯也少;阅历丰富的人,心机城府也较深沉。所以,君子与其世事练达,不如朴实鲁莽;与其谨小慎微,不如豁达开朗。
点评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很难做到离群索居。刚踏入社会的青年,因为阅历有限,容易保留纯真的天性,同时也不知天高地厚,容易鲁莽冲动。反之,饱经世故的人往往受到不良风气的沾染,各种恶习随之增加。他们患得患失,暮气沉沉,待人缺乏纯真坦诚,做事缺乏冒险精神。
人际交往中,做事圆滑会让人觉得虚伪,过于谨慎会让人觉得做作。人们喜欢初生的牛犊,而不喜欢狡猾的狐狸,这就是练达、拘谨不如朴拙、疏狂的明证。作者充分肯定了“真”与“善”的人性本色。同时,提出以道家之抱朴守拙、自然率真,来纠正俗儒过于世故拘谨、虚伪圆滑之偏。可见,儒释道三家学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人格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有修养的君子,虽然经历了惊涛骇浪,世事沧桑,仍能保持抱朴守拙的作风。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注释
道德:人们应遵守的礼仪和规范。依阿:依附,迎合。达人:指心胸豁达的人。物外之物:泛指物质以外的事物,即道德修养和精神生活。身后之身:指人死后的名声。毋取:勿取,不取。
译文
坚守道德的人,只是寂寞一时;依附权贵的人,却会凄凉万古。胸襟开阔的人,重视物质意外的精神生活,又顾及死后的名声,宁可忍受暂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点评
人生要立意高远,才能摆脱世俗的窠臼。所谓“物外物,身外身”,是对物质生活乃至生命本身的超脱。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乃至声色犬马,往往使人忽略物质之外的另一面风景。
古人相信世上有比祸福荣辱更永恒甚至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仁义之道。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文天祥就义前写道:“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所以,坚守精神价值的人,往往能够承受一时冷落。至于魏忠贤那样结党营私、弄权一时的佞臣,只会落得身首异处凄凉万古的悲惨下场。
我们常说,精神上的充实与完善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今社会,常常让人偏重于物质上的追求,而忽略了道德修养和精神生活,而这些,恰恰更值得我们去坚守和追求。
二、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注释
涉世:经历世事。点染:绘画时点缀景物渲染色彩,这里指对社会不良习气的沾染。机械:比喻人心机诈,城府高深。练达:比喻阅历丰富而通达世情。朴鲁:朴实鲁莽。曲谨:拘束谨慎。
译文
刚踏入社会的青年,因为阅历有限,沾染的不良习惯也少;阅历丰富的人,心机城府也较深沉。所以,君子与其世事练达,不如朴实鲁莽;与其谨小慎微,不如豁达开朗。
点评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很难做到离群索居。刚踏入社会的青年,因为阅历有限,容易保留纯真的天性,同时也不知天高地厚,容易鲁莽冲动。反之,饱经世故的人往往受到不良风气的沾染,各种恶习随之增加。他们患得患失,暮气沉沉,待人缺乏纯真坦诚,做事缺乏冒险精神。
人际交往中,做事圆滑会让人觉得虚伪,过于谨慎会让人觉得做作。人们喜欢初生的牛犊,而不喜欢狡猾的狐狸,这就是练达、拘谨不如朴拙、疏狂的明证。作者充分肯定了“真”与“善”的人性本色。同时,提出以道家之抱朴守拙、自然率真,来纠正俗儒过于世故拘谨、虚伪圆滑之偏。可见,儒释道三家学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人格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有修养的君子,虽然经历了惊涛骇浪,世事沧桑,仍能保持抱朴守拙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