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爱看的趣味科学启蒙书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1795次 更新时间:2018-08-16
1.王多智不需要“分身术”
要写作业、打篮球、上网玩游戏,还要去郊游……时间不够不说,“人手”也不够,要是能有分身术就好了——好长一段时间,王多智都这样想。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王多智叫上龚思奇、朱小憨开始了“分身术”的研究。可是,他们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找到一个好的办法。
“要是能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好了。瞧他,在紧要关头只要从身上拔下一撮猴毛,就能变出一大群猴子。”王多智也想从身上拔下一撮“汗毛”,变出一群王多智来。
“哈哈哈,我也想变。要是那样的话,我们仨就可以成天玩游戏,去周游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让那些‘复制品’去干辛苦的事,哈哈哈……”龚思奇、朱小憨也跟着陷入美好的遐想之中。
“不是没有可能哦。”王多智爸爸出现在大家面前,他用手在三个发呆的小伙伴眼前晃了晃。三个小伙伴被王爸爸的话吸引住,缠着他往下说。
“这种技术叫做克隆。广义上讲,克隆就是指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的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的个体或种群。这就好比在自然条件下,土豆一般采用种子繁殖,繁殖速度慢。人工条件下,土豆可以通过块茎繁殖。块茎繁殖,就是把土豆按芽眼切成块状,然后播种的繁殖方式。大约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收获成熟的土豆了。”王爸爸打着比方说。
“我们说的是人。”龚思奇强调自己的观点。
“克隆在生物学上,是指选择性地复制出一段DNA序列、细胞或是个体,从而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的个体或种群。”王爸爸侃侃而 谈。
“真有这种医学技术?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龚思奇惊叫起来。
“克隆技术又称为‘生物放大技术’,它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微生物克隆时期,即用一个细菌可以很快复制出成千上万个和它一模一样的细菌,从而变成一个细菌群;第二个时期是生物技术克隆时期,比如用遗传基因DNA进行克隆;第三个时期是动物克隆时期,即由一个细胞克隆成一个动物。克隆绵羊‘多莉’就是由一头母羊的体细胞克隆而来,使用的便是动物克隆技术。”王爸爸说。
“还能克隆出其他动物吗?”朱小憨也忍不住问。
“1952年,人类最先克隆出蝌蚪。1986年,英国科学家魏拉德森用胚胎细胞克隆出一只羊,之后又有人相继克隆出牛、鼠、兔、猴等动物。这些克隆动物的诞生,均是利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从而获得成功的。这种克隆技术的难度要小一些,比较适合研究。”王爸爸耐心地解答。
“那么,距离克隆人还有多远?”王多智看到了希望,也问到了问题的关键。
“2001年11月28日,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该公司用克隆技术培育出人体胚胎细胞,这意味着距离克隆人不远了。不过,他们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引起轩然大波,争议之声此起彼伏。”王爸爸 说。
“为什么要反对克隆人?”这是三个小伙伴没有料到的。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克隆的王多智,他和你具有一样的基因,一样的个性,一样的嗜好,我不敢保证你们会和平共处……还有,谁来养活他呢……将来还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王爸爸想得很远。
“还有,如果他不听你的话,也不老老实实写作业,你还能放心地玩吗?”听到这,朱小憨也有些担心了。
“关键是,万一他要取代老大,怎么办?会不会引发矛盾……如果地球上的克隆人多了,会不会出现粮食危机,或者世界大战?”龚思奇也想到很多。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其实,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克隆的意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王爸爸说。
“我不需要分身术。”王多智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说。
“虽然反对克隆,但如果把它用在医学上,也就是生殖性的克隆实验和治疗性的克隆区分开来,也不是不可以。譬如,我们可以把科研的重点放在生产人胚胎干细胞用于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复制濒危的动物物种,保存和传播动物物种资源等上来。不过,这在世界上也存在种种争议……”王爸爸把目光看向远方。
“任何事,只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就会有好的结果……我们期盼未来更加美好!”三个小伙伴期望能找到更好的策略。
超强大脑
亲爱的科学小探迷们:请认真回忆故事中的细节,然后在不回看的情况下,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 王多智的科学小分队研究出“分身术”的好办法了吗?
2 “分身术”在生物学上叫什么?
3 人类可以无限制地进行生殖性克隆吗?
大本营科学侦探
1 什么是克隆?
答:克隆就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
全相同基因的个体或种群。
2 对于克隆这方面的研究,我国有哪些规定?
答:对于克隆这方面的研究,我国遵行行善和救人、尊重
和自主、无伤和有利、知情和同意、谨慎和保密的五大基本原则。2001年,中国第一个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大纲已经在沪起草完毕。在20条的指导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为提高疾病治疗水平、攻克疑难杂症,积极支持我国科学家开展干细胞技术研究。
要写作业、打篮球、上网玩游戏,还要去郊游……时间不够不说,“人手”也不够,要是能有分身术就好了——好长一段时间,王多智都这样想。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王多智叫上龚思奇、朱小憨开始了“分身术”的研究。可是,他们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找到一个好的办法。
“要是能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好了。瞧他,在紧要关头只要从身上拔下一撮猴毛,就能变出一大群猴子。”王多智也想从身上拔下一撮“汗毛”,变出一群王多智来。
“哈哈哈,我也想变。要是那样的话,我们仨就可以成天玩游戏,去周游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让那些‘复制品’去干辛苦的事,哈哈哈……”龚思奇、朱小憨也跟着陷入美好的遐想之中。
“不是没有可能哦。”王多智爸爸出现在大家面前,他用手在三个发呆的小伙伴眼前晃了晃。三个小伙伴被王爸爸的话吸引住,缠着他往下说。
“这种技术叫做克隆。广义上讲,克隆就是指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的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的个体或种群。这就好比在自然条件下,土豆一般采用种子繁殖,繁殖速度慢。人工条件下,土豆可以通过块茎繁殖。块茎繁殖,就是把土豆按芽眼切成块状,然后播种的繁殖方式。大约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收获成熟的土豆了。”王爸爸打着比方说。
“我们说的是人。”龚思奇强调自己的观点。
“克隆在生物学上,是指选择性地复制出一段DNA序列、细胞或是个体,从而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的个体或种群。”王爸爸侃侃而 谈。
“真有这种医学技术?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龚思奇惊叫起来。
“克隆技术又称为‘生物放大技术’,它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微生物克隆时期,即用一个细菌可以很快复制出成千上万个和它一模一样的细菌,从而变成一个细菌群;第二个时期是生物技术克隆时期,比如用遗传基因DNA进行克隆;第三个时期是动物克隆时期,即由一个细胞克隆成一个动物。克隆绵羊‘多莉’就是由一头母羊的体细胞克隆而来,使用的便是动物克隆技术。”王爸爸说。
“还能克隆出其他动物吗?”朱小憨也忍不住问。
“1952年,人类最先克隆出蝌蚪。1986年,英国科学家魏拉德森用胚胎细胞克隆出一只羊,之后又有人相继克隆出牛、鼠、兔、猴等动物。这些克隆动物的诞生,均是利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从而获得成功的。这种克隆技术的难度要小一些,比较适合研究。”王爸爸耐心地解答。
“那么,距离克隆人还有多远?”王多智看到了希望,也问到了问题的关键。
“2001年11月28日,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该公司用克隆技术培育出人体胚胎细胞,这意味着距离克隆人不远了。不过,他们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引起轩然大波,争议之声此起彼伏。”王爸爸 说。
“为什么要反对克隆人?”这是三个小伙伴没有料到的。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克隆的王多智,他和你具有一样的基因,一样的个性,一样的嗜好,我不敢保证你们会和平共处……还有,谁来养活他呢……将来还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王爸爸想得很远。
“还有,如果他不听你的话,也不老老实实写作业,你还能放心地玩吗?”听到这,朱小憨也有些担心了。
“关键是,万一他要取代老大,怎么办?会不会引发矛盾……如果地球上的克隆人多了,会不会出现粮食危机,或者世界大战?”龚思奇也想到很多。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其实,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克隆的意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王爸爸说。
“我不需要分身术。”王多智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说。
“虽然反对克隆,但如果把它用在医学上,也就是生殖性的克隆实验和治疗性的克隆区分开来,也不是不可以。譬如,我们可以把科研的重点放在生产人胚胎干细胞用于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复制濒危的动物物种,保存和传播动物物种资源等上来。不过,这在世界上也存在种种争议……”王爸爸把目光看向远方。
“任何事,只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就会有好的结果……我们期盼未来更加美好!”三个小伙伴期望能找到更好的策略。
超强大脑
亲爱的科学小探迷们:请认真回忆故事中的细节,然后在不回看的情况下,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 王多智的科学小分队研究出“分身术”的好办法了吗?
2 “分身术”在生物学上叫什么?
3 人类可以无限制地进行生殖性克隆吗?
大本营科学侦探
1 什么是克隆?
答:克隆就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
全相同基因的个体或种群。
2 对于克隆这方面的研究,我国有哪些规定?
答:对于克隆这方面的研究,我国遵行行善和救人、尊重
和自主、无伤和有利、知情和同意、谨慎和保密的五大基本原则。2001年,中国第一个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大纲已经在沪起草完毕。在20条的指导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为提高疾病治疗水平、攻克疑难杂症,积极支持我国科学家开展干细胞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