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招:学会辨识优质艾绒和艾条
艾草剔除茎、秆,取其叶,晾干捣烂、筛去杂质后,就得到了艾绒。艾绒捏一捏就成了艾炷,艾绒加工之后可卷成艾条,艾条还可切成艾段。艾绒、艾炷、艾条都是艾灸时经常用到的。
购买艾绒、艾条最好在冬季
艾绒是艾炷和艾条的主要原材料,艾绒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施灸的效果,而艾绒的质量与艾叶的新陈、 存储方式、加工有密切关系。优质艾绒要在低湿、干燥的环境中制作,一般在冬季,尤其是严冬时期的1~2月。家庭用艾条,一般也建议在这个时期多购买一些储备,既增加了陈艾的年数,又能解急时所需。
检验艾绒质量好坏,要“一闻,二看,三摸”
一闻,开袋后闻味,如果有霉味、潮湿气味等则说明质量不佳。艾绒加工过程中若枯叶、坏叶、霉叶混入过多,产品的味道就会不好。换言之,厂家为降低成本,使用质次价低的艾叶加工成的艾绒质量肯定差。好的艾绒应该有艾草特有的香味。
二看,观察艾绒的外观,如能明显看到艾草有很大的梗、茎或其他杂质(比如砂砾、土块),说明加工不细,粉碎和过筛次数不够。好的陈年艾绒应该是土黄色,发暗绿色的艾绒说明陈度不足。
三摸,抓一把艾绒轻轻攥成团,感受一下艾绒的细腻程度和湿度。艾绒的湿度越低越好,湿度很大的艾绒很可能是新艾制作的。艾绒即使纯度不高,里面的杂质也是越少越好。
存放三年的陈艾效力好
艾灸最主要的原料是艾草,并且用的是陈年艾草,新鲜艾草不能用来制绒。采收一年之内的艾叶称为新艾,因为它性燥、烟大、燃烧速度快、火力暴猛,不仅易灼伤皮肤,还易伤及经脉,耗损元气,所以不能作为灸材。一般存放3年以上的艾叶可称为陈艾。陈艾火力温和,温度平缓,烟少,渗透性强,热能堆积效果明显。
什么是艾炷
将艾绒捻成上尖下圆的锥状就做成了艾炷,主要用于直接灸(在皮肤上直接施灸)或隔物灸,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或一炷。艾炷规格有大、中、小3种,大炷如蚕豆大小,中炷如黄豆大小,小炷如麦粒大小,可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大小不同的艾炷。如果是艾灸新手,建议使用小炷即可。
但要注意的是,陈艾的制作是将新鲜艾草晒干保存后,再制成艾绒、艾条,存放时经过空气的降解作用,才能使艾草变为效力更好的陈艾。市面上已经加工完成的艾条,就算经过存放,也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不能作为陈艾使用。并且,陈艾也不是存放时间越久越好,存放3年的陈艾效力已经足够,无需一味追求存放年数。
胃痛 灸中脘穴、足三里穴
胃是人体内受纳食物的主要器官,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暴饮暴食,都可能引起胃痛。主要表现为腹部持续性疼痛,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等症状。艾灸治疗以理气和胃、温中散寒为主,可取中脘穴、足三里穴。
零基础一灸就有效
主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灸法:各种灸法均适宜。艾条悬灸时每穴10~15分钟,用艾粒直接灸时每穴3或5壮。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1 中脘穴(RN 12)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取穴:在上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上5横指处即是。
多学一点:脘,同“管”,原指胃内腔,因穴居胃的中部,故名。
2 足三里穴(ST 36)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犊鼻穴与解溪穴的连线上。
取穴:膝关节弯曲成直角,外侧膝盖骨下方的凹陷,再往下4横指处。
多学一点:为五输穴之一,本经合穴,五行属土,可健脾和胃。
第一次灸要注意
不可空腹艾灸,饭后不可立即艾灸。艾灸期间,饮食宜清淡,切忌饮酒和食用辛辣食品。
肝郁气滞型胃痛
如果出现胃部胀痛的情况,并且连带胁肋部伴胸闷、嗳气频频发作,每因烦恼郁怒而诸症加重,则可判断为肝郁气滞型胃痛。
艾灸疗法
主穴:肝俞穴、期门穴、阳陵泉穴。
灸法:各种灸法均适宜。悬灸时每穴10~15分钟,直接灸时每穴3或5壮,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1 肝俞穴(BL 18)
定位: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下推2个椎体,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
多学一点:肝在膈下,内应肝脏而为之输,故名肝俞。
2 期门穴(LR 14)
定位: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穴:正坐或仰卧,自乳头垂直向下推2个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多学一点:期,周期;门,门户。两侧胁肋如敞开之门户。
3 阳陵泉穴(GB 34)
定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取穴:屈膝90°,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即是。
多学一点:隆起如陵,穴在其下陷中,犹如水泉。
脾胃虚寒型胃痛
如果胃部隐痛,并且喜温喜暖,伴有饥饿时疼痛加重、口吐清水、四肢怕冷的症状,则可判断为脾胃虚寒型胃痛。
艾灸疗法
主穴:脾俞穴、胃俞穴、章门穴。
灸法:各种灸法均适宜。艾条悬灸时每穴10~15分钟,直接灸时每穴3或5壮。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1 脾俞穴(BL 20)
定位:在下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3个椎体,其上缘旁开2
横指处即是。
多学一点:脾,脾脏;俞,输注。本穴是脾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
2 胃俞穴(BL 21)
定位:在下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2个椎体,其上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
多学一点:胃,胃腑;俞,输注。本穴是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
3 章门穴(LR 13)
定位: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际。
取穴:正坐,屈肘合腋,肘尖所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多学一点:章,同“障”;门,门户;穴在季肋下,如同屏障内脏之门户。
食积停滞型胃痛
如果是胃痛腹胀、疼痛拒按的症状,并伴有嗳腐酸臭、口气重浊、大便不爽,则可判断为食积停滞型胃痛。
艾灸疗法
主穴:下脘穴、璇玑穴、天枢穴。
灸法:各种灸法均适宜。艾条悬灸时每穴10~15分钟,直接灸时每穴3或5壮。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1 下脘穴(RN 10)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上。
取穴:在上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上3横指处即是。
多学一点:下,下方;脘,胃脘。穴当胃脘之下部。
2 璇玑穴(RN 21)
定位:在胸部,胸骨上窝下1寸,前正中线上。
取穴:仰卧,从天突穴沿前正中线向下1横指处即是。
多学一点:璇玑,为北斗星的第二至第三星,与紫宫星相对,故名。
3 天枢穴(ST 25)
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仰卧,肚脐旁开3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多学一点:天,为气化运行自然之序;枢,为致动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