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册或登录会员!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微信登录
图书分类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哲学,宗教
C.社会
D.政治、法律
E.军事
F.经济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语言、文字
I.文学
J.艺术
K.历史、地理科学
N.自然科学总论
O.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Q.生物科学
R.医药、卫生
S.农业科学
T.工业技术
U.交通运输
V.航空、航天
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Z.综合性图书
畅销榜>>
史记·中国成语故事系列
作者:周玉洁 来源: 浏览次数:937次 更新时间:2020-09-04

刺客列传篇

 

《史记·刺客列传》是历史上著名的几位刺客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的合传。记载了曹沫要挟齐桓公、专诸刺杀吴王僚、豫让行刺赵襄子、聂政刺杀韩相侠累、荆轲刺秦王的事迹。这些刺客或为信义,或为友情,或受人之托而刺杀君王权贵,敢于挑战强权,舍生取义。有的行刺成功;有的行刺不成而身死,仍被人们看作侠肝义胆的英雄。这些历史上著名刺客的故事,彰显了古人对强权的反抗,在民间广泛流传。

 

骨鲠之臣

专诸刺杀吴王僚

 

学成语

“骨鲠之臣”(gǔ gěng zhī chén)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刺客列传》:“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骨鲠:鱼骨头;比喻刚直。

骨鲠之臣:刚正忠直的官员、大臣。

 

读故事

公元前527年,吴王夷眛去世,其子僚继位。

吴王僚当上君主后,他的堂兄弟公子光感到十分窝火。公子光认为自己才是吴国王位的继承者,却被吴王僚占了王位,于是就想杀了吴王僚,夺回王位。

吴国大夫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取代吴王僚成为君主的野心,正在秘密笼络一些智勇双全的人,便推荐了一个名叫专诸的勇士给公子光。

专诸到公子光的门下后,公子光把专诸视为贵宾,对专诸十分恭敬。

吴王僚九年(公元前518年),楚国的国君楚平王去世了。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攻打楚国。

吴王僚派出了他的两个弟弟率领军队前去包围楚国的灊(qián)城,又派出了亲信的大臣出访他国,去观察各诸侯国的动向。

谁知,吴国派出去包围楚国灊城的军队被楚军截住后路,致使被围困而无法回国。

公子光见吴国的主力被楚国困住,吴王僚的亲信大臣又出使去了国外,他觉得刺杀吴王僚的时机到了。

公子光就对专诸说:“我认为我想要做的事情,时机已到,你觉得呢?”

专诸说:“我也觉得可以趁此时机杀掉吴王了。眼下吴军在外被楚军围困,而朝内也没有勇武刚直的大臣守护,吴王势单力薄,我若出手,想必可以得手!”

公子光听了专诸的话,立即向专诸叩首说:“这件事情就拜托你了!从此刻起,我的身家性命就全寄托在你的手上!”

经过一番周密的计划后,公子光让手下全副武装的甲兵都埋伏进地窖里,随后他在府中置办了酒席宴请吴王僚。

吴王僚对公子光一直有所戒备,他赴宴时显得很谨慎。他派出了很多护卫把守在前往公子光家时的必经之地,并派亲信手持长铍(pī)立于公子光家的大门两侧。

在筵席上,酒过三巡,吴王僚畅饮到放松警惕的时候,公子光找个借口离席进入地窖,让专诸把一把特制的匕首放进一条鱼的肚子里。

随后,专诸装扮成上菜的仆人,将那条鱼端到了吴王僚的桌前。一到吴王僚跟前,专诸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鱼嘴里抽出了藏在鱼腹中的匕首,飞快地刺向吴王僚。

吴王僚当场毙命,专诸也死在了吴王僚护卫的剑下。

在混乱中,公子光号令埋伏在地窖的甲兵冲出来,杀了吴王僚的部下。

公子光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吴国国君,即吴王阖闾(hé lǘ)。

为了报答专诸,吴王阖闾在当上国君后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并厚葬了专诸。

 

成语小提示

专诸是春秋末期吴国棠邑(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西北)人,为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刺客”之一。

 

 

士为知己者死

豫让行刺赵襄子

学成语

“士为知己者死”(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ǐ)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任自己的朋友。

士为知己者死:甘愿为了解自己、信任自己的朋友献出自己的生命。

 

读故事

豫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人。

那时的晋国,大夫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后来被三大势力所瓜分。

豫让曾在好几位大夫家中当过门客,他先投奔到范氏门下,却遭到冷遇。

豫让又投靠到中行氏的门下,也未被重用。

豫让见中行氏对自己不冷不热,感到失落和屈辱,就离开中行氏投靠到当时的另一位大夫智伯的门下。

智伯是当时的大家族之一智氏家族的统领,又是晋国的正卿,不仅在家族中居于首领地位,更在晋国朝廷中执政。智伯因权势大而显得盛气凌人。豫让投靠到智伯门下时,本以为也会遭受冷落,却不料智伯与他一见如故,对他十分欣赏。

智伯分外的赏识和尊重,让心灰意冷的豫让十分感动。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能够尽忠之人,下决心要为智伯出生入死。

当时,智伯担任晋国的正卿执掌大权,带领晋军南征北战建立军功后,就生出灭掉韩氏、赵氏、魏氏三家而独吞晋国的野心。这就使得智伯不断地对那三大家族势力发起攻击,这三大家族也不断还击智伯。

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手消灭了智氏家族,智伯被赵氏家族的领袖赵襄子擒住后杀害了。随后,三家势力瓜分了智伯的领地。

智伯被杀后,豫让只得逃进了山里。他在山中听说杀害智伯的人是赵襄子,而且赵襄子不仅杀了智伯,还把智伯的头骨涂上漆,制成了饮酒用的器具。这使得豫让无比悲愤,他想起智伯生前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不禁感慨道:“好男儿会为赏识自己的人而赴汤蹈火,好女子会为爱慕自己的人而梳妆打扮。智伯既是我的知己,又对我那么好,我就该为智伯报仇,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只有那样我才无愧于他的亡灵!”

豫让决定杀了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他改姓埋名,伪装成受刑之人,混入赵襄子的宫中服劳役。

豫让在身上藏着匕首,他一边在赵襄子的宫中随着其他人劳作,一边等待接近赵襄子的时机。

有一天,豫让正在修整宫中的厕所,正好遇到赵襄子想如厕。

赵襄子一见豫让,就觉得这个人的眼神不对劲。他叫人擒住了豫让,搜出豫让衣服里藏着的匕首。赵襄子的手下审讯豫让,豫让视死如归地说:“我死也要为智伯报仇!”

侍卫们要杀掉豫让,赵襄子阻止说:“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他的门客们早已经四散逃离,只有这个门客仍想着替主人报仇,可见他是个义士。这种贤人不该杀,我以后多加小心,避开他就是了!”

赵襄子因豫让重情重义,而放走了豫让。

可豫让仍旧不改为智伯报仇的决心。他为了让赵襄子认不出自己,就想尽办法改变自己的容貌和声音。他把漆涂抹在身上、脸上,使皮肤溃烂,容貌变得丑陋不堪;吞下燃着的木炭使自己的声音变得嘶哑。经过一番改变后,豫让开始沿街乞讨。一次,在路上遇见自己的妻子,她居然都没能认出豫让。

豫让觉得自己的这一做法十分奏效,既然连妻子都认不出自己,赵襄子应该也认不出他了。他就继续四处打探游走,等待时机,准备再次行刺赵襄子。

有一天,豫让在路上遇见他过去的朋友。朋友终于辨认出豫让,见豫让成了这副模样,朋友流着泪说:“以您的才能,如果去投靠赵襄子,他一定也会重用您。到那时,您能轻易地接近他,杀他不是轻而易举吗?您何苦把自己摧残成这样呢?您用残忍的办法改变容貌和声音,让自己吃了那么多苦,又是何必呢?”

豫让说:“如果我投靠到赵襄子的门下,受到他的恩惠,却又去杀他,那我岂不是不忠?我之所以选择这样做,就是要使后世那些怀着异心去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我宁肯选择更为艰难的复仇之路,也不愿意做出那种违背忠义的事来!”

不久后,赵襄子出游。豫让打探到消息,就潜伏在赵襄子途经的桥下,准备行刺,却因形迹可疑而使赵襄子的马受惊,又被赵襄子的手下抓住了。

赵襄子说:“这一定又是豫让。”

经过盘问,这面目全非、声音嘶哑的人果真是豫让。

赵襄子开始质问豫让道:“您不是也曾经投靠于范氏、中行氏的门下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可您为什么不替他们报仇,却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

豫让说:“我的确曾投靠过范氏、中行氏,但他们都只把我当作一般人那样看待,所以我也像一般人那样回报他们。而智伯,他把我当国士一样敬重,当知己一样信任,所以我就要像国士和知己那样去报答他。”

赵襄子被豫让的忠诚和执着感动,他流着泪说:“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的决心和行动已经成就了您忠义的美名。而我屡次宽恕您,也算仁至义尽,我们该为此事做个了结了。虽然我被您所感动,却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放过行刺我的人。”

赵襄子说完,他的手下就把豫让包围住了。

豫让并不惊慌,他对赵襄子说:“以前我行刺您,您却宽恕了我,所以天下人都称赞您的贤明。今天我本该束手就擒,但我的心中却充满遗憾。我虽行刺您,但几次都还未向您出剑,就被您抓住了。今天,哪怕我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剑,也算我为智伯报仇的事付诸了行动。那样,我也会死而无憾了!”

赵襄子觉得豫让的确是少有的侠义忠诚的壮士,为了成全他报仇的心愿,赵襄子就派人将自己的衣服拿给了豫让。

豫让拔出剑,几度跃起,拼尽力气刺向赵襄子的衣服,他一边刺,一边喊道:“我终于可以于九泉之下瞑目了,我总算报答智伯对我的恩德了!”

豫让说完,挥剑自杀。

 

成语小提示

豫让留下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通‘悦’)己者容”的句子成为千古名句,至今仍被人们引用。

 

 

燕市悲歌 旁若无人

荆轲与燕国结下不解之缘

学成语

“燕市悲歌”(yān shì bēi gē)和“旁若无人”(páng ruò wú rén)都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燕:燕国。

燕市:燕国的集市。

悲歌:悲伤的歌曲或哀声歌唱。

燕市悲歌:原意指荆轲和高渐离在燕国的集市上尽情地唱着歌曲;后用于表现朋友间的情谊以及惜别的情怀。

 

旁:旁边。

若:好像。

旁若无人:身旁好像没有人;形容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也形容态度自然、从容的样子。

 

读故事

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为人慷慨,喜欢读书,擅长剑术。

荆轲仗剑周游各国,因性格豪爽,为人侠义,结识了很多朋友。

有一年,荆轲游历到了燕国。

在战国末期的燕国有个名叫高渐离的人,他擅长演奏一种名叫筑的乐器。

荆轲到燕国后不久,就结识了高渐离,还结识了一位以杀狗卖狗肉为生的屠夫。荆轲与他们志趣相投,常和他们一起在集市上喝酒。

高渐离击筑,屠夫和荆轲就随着高渐离的乐声一起唱歌。唱到高兴处,他们放声大笑;唱到悲壮时,他们又相拥而泣。他们在集市里纵情高歌,好像整个集市上除了他们,再没有旁人一样。

在燕国,还有一位名叫田光的学识深厚的勇士,他侠肝义胆,也很喜欢交朋结友。不久,田光就听说了荆轲的大名,他们性格相投,一见如故。

田光和荆轲的相遇,使得这两个人在不久后各自走上了不归路。

那时,正值战国末期,实力强大的秦国不断发起对外扩张的征战,还把燕国君主燕王喜的儿子太子丹扣押在秦国当人质。

太子丹在秦国不堪屈辱,终于在公元前232年逃回了燕国。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两年后,秦国又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向燕国逼近。

太子丹逃回燕国后,对在秦国当人质时所过的屈辱生活感到心绪难平。当他看到秦国连续灭了韩国、赵国,正向燕国逼近,更是想要灭了秦国。可秦国实在太强大了,燕国如果正面迎战秦国,肯定难以取胜。太子丹不知道如何才能洗清屈辱,拯救燕国。于是,他就去找自己的老师鞠武,想让鞠武帮着出个主意。

鞠武对太子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有勇有谋,不如请他来商议商议。”

太子就让鞠武请来了田光。

田光到了太子的殿前,太子吩咐左右的侍卫和仆人全部退下后,他亲自到门口迎接田光。太子不仅倒退着为田光领路,还俯下身为田光拂拭座席,给田光让座。

田光见太子对自己如此恭敬,感到很纳闷。他还没开口,太子便起身对他说:“燕国与秦国已到誓不两立的境地,恳请先生帮我!”

田光从太子的神色中已看出了太子请他来的用意,但他深知自己只是一个已经衰老的侠客,已没有能力去实现太子的心愿了。他想到了好友荆轲,于是他对太子说:“千里马一旦老了,就连劣马都不如了。我在壮年时,的确还算个能行侠仗义之人,可现在我已经老了,虽想助您一臂之力,却已力不从心,不能承担替您谋划国家大事的重任。我有个朋友荆轲,他能成就大事,我想把他推荐给您。”

太子感到这事有了希望,就请田光立即动身去找荆轲。

太子把田光送到殿门口,又叮嘱道:“方才我对先生讲的,涉及国之安危,望先生替我保守秘密,不要泄露给其他人!”

田光笑道:“您放心吧!除了您和荆轲,我不会与旁人提起此事。”

田光去见了荆轲,说:“太子大概是听说了我年轻时的勇武,所以把我找去,对我说了燕国与秦国誓不两立,希望我能助他一臂之力的话。他想把重大的事交付给我,可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我和您是好友,而太子所要做的事,您可以帮他,所以我把您推荐给了太子。他希望您能去宫中商议。您愿意去见太子吗?”

荆轲豪爽地答应下来,准备出发去太子的宫殿,田光却叫住荆轲,说:“我还有几句话,想请您转告太子。”

荆轲说:“您说吧,我一定帮您转达。”

田光叹了口气,道:“为人处事得光明磊落,不能留下把柄,使人生疑。今天太子叮嘱我说,他对我讲的事情涉及国家安危,希望我不要泄露出去。这样的叮嘱,使我感到太子是不信任我的。为了我的节操,也为了让您和太子放心去做你们该做的事,我请您转告太子,就说田光已死,他已不会泄露机密。”

田光说完就拔剑刎颈自杀了。

田光的推荐让荆轲这位侠客与燕国结下不解之缘。他在不久之后,竟变成一位刺客去刺杀秦王。

成语小提示

旁若无人


电话:010-80522028 传真:010-805220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乡观音堂文化大道一期南花园村168号2号展厅25号
版权所有:北京思得乐图书有限公司 京ICP备2001335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319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