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从2013年以来的作品中选编成的一本文集。我把它题名为《改革大道行思录?》,意在表明它是一份作者在改革大道上且行且思的记录?。
2013年11月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中共十八大的决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总目标的全面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这一《决定》的发布,意味着新一轮改革的正式启动。
和其他的人类活动一样,改革要做的不外乎两件事:认知和践行。对于这两件事孰难孰易,前人常有不同的估计,比如《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而孙中山却相信“知难行易”。其实在我看来,“知”与“行”相互支撑、无法分离,而且不论哪一件都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做到。
从“知”的角度看,我们首先应当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很好地运用了对经济社会认知的成果,凝聚了社会的共识,形成了对今后改革的完整设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也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对其中每一项具体设计不持异议。事实上,在改革的施行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和寻求最大限度的共识,是一项永无竟日的事业。
从“行”的角度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得到贯彻落实,还需要突破重重障碍。我在本书收录?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改革新征程》一文中曾经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将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由旧意识形态产生的障碍;第二,来自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第三,现代市场体系顺利运作所必需的专业人员素养不足造成的困难;第四,在旧体制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积累起来的种种问题。要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不但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还需要高超的群体智慧。
总之,为了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我们在“知”和“行”两方面都需要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而国内和国际环境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情况千变万化,矛盾层出不穷,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改革的执行力也有待加强。经济学家能做的事情,可能就在于“开拓思想市场,研究基本问题,探索中国长期发展的路径”。首先是研究这些具体问题背后的基本问题,只有认识清楚这些基本问题,才能不被五光十色的现象变幻所迷惑,找到中国长期发展的正确方针和道路。也就是说,要在厘清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完善我们的改革方案,改进我们的改革方法,推动改革的步步深入。
然而“善未易明,理未易察”,人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我在这本书中把自己在改革大道上且行且思的一得之见提供出来,目的在于和读者朋友相互切磋,供读者朋友研究批评。希望相关的讨论能够对厘清问题和改进执行有所助益。
收入本书的58 篇文章分成5 个部分,它们是:
第一编“开启改革新征程”,具有总论的性质,收入的8篇文章讨论了从改革总体方案设计到具体执行中值得研讨的种种问题。
第二编 “具体改革项目研究”,收入的21篇文章分别归属于价格改革、产权保护、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制度反腐、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等10个子题。
第三编“控制风险,着力改革,提高供给效率”,收入的12篇文章聚焦于如何标本兼治地应对当前中国面临的现实风险,消除效率低下、债台高筑等造成的隐患。
第四编“探讨中国转型之路”,收入的是与瑞典的T. 佩尔松教授、匈牙利的J. 科尔奈教授、日本的青木昌彦教授、美国的N. 拉迪博士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的8篇对话和书序。
第五编“读书?怀人?记事”,收入了9篇围绕有关主题的散文。
明年即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解决当前仍然面临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还要依靠坚持不懈的改革努力。通过改革建设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是几代中国人魂牵梦系的伟大事业。我们应当为实现这一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